
年度综述
2006年,中国互联网步入大众化时期。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1.37亿,较 2005年净增2600万,为历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同时,网民用户接触互联网的日均时间也达到了137.8分钟,增速明显。
与网民数量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业务的平淡发展。自2005年百度赴美上市之后,至2006年没有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可以走出去。这一巨大的断层,也让互联网行业的VC(风险投资)开始感受到了不安。前期在热炒Web2.0概念大环境下做出不切实际的投资,与市场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能够赴美上市来烘托气氛,造成了期望的巨大落差。
2006年,互联网产品发展遭遇了创新瓶颈。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均在对原有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对业务进行调整或整合,但是缺乏创新的变革。互联网失去了创新就意味着退步,简单的照搬照抄只能使同质化更加严重,却不能获得成功。企业产品缺乏创新,带来的就是商业模式匮乏。Web2.0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不能给VC带来回报,“漏斗效应”只能让更多的资本望而却步。互联网企业的收入主要依靠网络游戏和移动增值业务,没有更多的核心产品可以带来新的收入点。所以,在产品创新停滞、商业模式不清晰、资本投资急功近利的共同作用下Web2.0进入了调整期。
2006年,互联网安全事故的频发,让人们意识到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认识到了作为先进科技的互联网的另一面。
这一年,互联网发展有些踌躇,Web2.0受到“炮轰”,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失为一次良机。就在行业苦苦探索之际,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同时基础建设工程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核心事件
-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
中国政府网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
中国政府网作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渠道,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
3月“两会博客”开通
-
博客是2006年全国两会的新亮点,为网络“参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平台。央视也首次在专题报道中广泛采用博客发布信息以及与观众互动。
两会博客的开通是继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之后的又一次创举。通过博客,博主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网民,网民也可以方便快捷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一种高效互动模式畅通了国情、联通了民意,并形成了后来“逢会必开博客”的惯例,体现了网络技术因素与现实政治因素的良好结合。
-
2006年WCDMA和TD-SCDMA网络在广东试点
-
2006年年初,在等待了漫长的10年之后,我国3G的发展终于有了新的动静,广东开始试点WCDMA和TD-SCDMA网络。
作为第三代网络通信技术,WCDMA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欧美国家,包括日本都对这一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并把这一技术标准作为主要通信技术发展。截至2013年,全球WCDMA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6亿,遍布170个国家的156家运营商已经商用3G WCDMA业务。
TD-SCDMA是由我国自主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1997年我国成立了3G评估研究小组,并于1998年向ITU (国际电联)提交TD-SCDMA技术方案并被认可。2006年1月,信息产业部宣布TD-SCDMA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这一技术标准后来被中国移动作为其3G通信技术使用。
到2006年11月,北京地区的3G网络开始正式商用,标志着我国3G网络服务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后来全面推行提供解决方案。
-
12月28日台湾地区余震致十余条海底光缆中断
-
2006年12月发生在台湾南部的一场地震,不仅让那里的居民生活受到了影响,也让海峡对岸的大陆一亿多网民经历了一场断网之痛。
这次地震造成了十多条海底光缆中断,中断的海底光缆包括中美海缆、亚太1号海缆、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FNAL海缆等。大陆通往北美、欧洲、台湾和东南亚等方向的互联网出现大面积瘫痪。这次断网也成为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底光缆断网事件。
断网之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修,但是由于受到作业条件的限制,网络恢复工作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先后恢复,直到多天后才完全恢复因地震而中断的国际通信业务。
国际网站方面,Yahoo!、MSN等网站的访问受到了严重影响,长时间处于无法登录的状态,而Google所受的影响较小。Yahoo!、MSN等国际企业不愿意服从国内审查制度,所以服务器均在境外,而Google在中国设有部分服务器。由我国管理机构自主运营的.CN域名,在这次地震中未受到影响。
-
10月16日“熊猫烧香”病毒爆发
-
在中国,熊猫是国宝级动物,深受人们的喜爱;烧香是虔诚的表现,用于祈福,常见于各个寺院,然而当熊猫手持三根香出现在用户的电脑中时,并不是好的现象,因为这说明这台电脑中毒了,病毒名称就叫“熊猫烧香”。
2006年10月,一名叫李俊的年轻人编写了这个属于“蠕虫病毒”的变种病毒,并通过网络出售给他人,随后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造成了数百万用户的电脑中毒。这一病毒可致使电脑蓝屏、不断重启和破坏电脑中的数据文件,并且还可以通过局域网传播,使局域网瘫痪。
网络上,病毒在不断变种和传播,让国内的杀毒软件厂商也感受到了压力,而此时正适逢台湾地震造成海底光缆中断,国外反病毒软件无法及时升级。现实中,各地警方也正在积极作战,寻找和抓捕病毒的制造者。2007年2月3日,李俊在武汉落网,随后在看守所写出了针对“熊猫烧香”病毒的杀毒软件程序。李俊被判了四年,因有立功表现,最终执行了三年。
虽然这件事以作案者伏法结尾,但是带给中国互联网行业关于网络安全的思考却是新的开始。
-
10月23日千橡互动收购校内网
-
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12月,在中国“211工程”院校拥有几十万忠实的用户群;千橡互动旗下的5Q校园网成立于2006年4月,在中国非“211工程”院校拥有上百万忠实的用户群。两家专注于不同细分校园市场的Web2.0社交网站。在2006年12月实现了合并。合并之前的10月,具有浓厚校园情节的千橡互动负责人陈一舟对校内网进行了收购。
在Web2.0浪潮的推动下,具有互联网沟通新理念的陈一舟积极拓展校园市场。在发展千橡互动自有校园社交网站的同时,及时将具有发展潜力的校内收购,并对5Q校园网和校内网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2011年5月,人人网(原校内网)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足以证明了千橡互动在那个时代中国校园互联网市场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