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博物馆

当前位置:历史馆>>2005

年度综述

2005年,Web2.0改变了互联网。

这一年,中国网民用户数量轻松过亿,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大量的用户进入网络,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承载他们的需求与活动。此时,一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博客,作为Web2.0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元素,成为这一阶段的代表。

Web2.0颠覆了Web1.0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模式,更加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用户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也是信息创造者,实现了自身的信息循环,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创举。博客就是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完成了对传统信息生产精英模式的颠覆,并影响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时代。

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社会化的新事物,比如Blog、RSS、WIKI和SNS交友网络等。

也是在这一年,百度赴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新高度。一年前盛大市值超越国内众多门户时引发热议的余温仍在,百度创造的市值又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树立了新标的。

百度的上市也带热了站长这一职业。站长是最贴近互联网的草根群体,是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5年,互联网资本市场异常活跃,各种并购、收购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Yahoo!与阿里巴巴的收购案。

还是在这一年,中国首张IPTV业务经营牌照发放了、中国大陆高校的BBS受“一塌糊涂”BBS关站风潮的影响被迫“转型”,并限制了一些功能。中国式互联网管理的效果开始显现。这一年,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关于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新政策和管理的新规定。

2005年,博客元年的到来,开启了Web2.0的新模式,互联网的精彩在继续。

核心事件

2005年博客元年开启,Web2.0到来

博客元年,始于2005年,不是因为博客概念的出现,而是它成为一种互联网现象。

从中国博客教父方兴东提出“博客”概念的2002年,到博客元年2005年,中国博客用户规模也已从最初的几十上百人增长到1600万,博客已经实现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跨越。博客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它已成为草根人群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生活方式。

建立博客网站也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新选择。从方兴东建立的老牌专业的博客网,到门户网纷纷建立博客专栏,再到地方网站摩拳擦掌,几乎所有的商业网站都想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2005年,博客网获得了顶级风投机构的千万美元投资,也是全球博客领域最大的投资之一,由此进行了新产品的打造和建设;QQ推出了博客服务Qzone;新浪和搜狐分别推出博客公测版,新浪博客打造名人效应,引入各路名人入驻。至此,互联网的博客之风全面兴起。

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使网民用户的网络生活不再那么单调,而是充满互动与趣味;互联网的业务不再只是门户那么单一,而是有新闻也有分享;有游戏也有购物;有搜索也有沟通。

2月19日盛大收购新浪19.5%股份

2005年2月19日,当人们还处在农历新年的闲暇之时,中国互联网行业则已经开始了一场收购的较量——盛大收购新浪19.5%的股份。

此次收购事件的整个过程比较耐人寻味。从2月18日下午业界开始传闻“盛大收购新浪股份”,到2月19 日上午盛大网站公布盛大以2.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新浪19.5%的股份,新浪方面一直没有做任何回应。盛大的积极与新浪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由此拉开了这场收购战的序幕。

到19日晚间,新浪低调回应了盛大的收购行为,并对外坦诚“事件突然”,可见盛大的此次收购行为实为突袭,且成功了。随后,新浪网CEO兼总裁汪延向新浪全体员工发布邮件,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以期稳定军心。

媒体全天候的跟踪报道、各路专家全面解读分析,让沉默的新浪不能再继续沉默下去。2月21日,新浪发布关于盛大13-D备案的回复声明,22日启动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即通常所说的“毒丸计划”,以限制盛大继续获取更多的股份。至此,收购事件尘埃落定,中国互联网三国时代终结。

3月4日北大未名BBS限制校外用户访问

2005年3月,按照教育部规定,中国内地大学开始陆续推行校园BBS实名制,并有条件允许或限制校外用户的访问。

此次实名制的推行,源于2004年教育部先后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随着网民用户数量的增长和校园BBS的流行,网络文化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推行校园BBS实名制也是大势所趋。校园BBS实名制有利于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管理和提供帮助,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能够及时提供帮扶。

此次实名制工作,为我国高校网络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利试点,也为后来网络治理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4月7日首届中国个人网站站长大会召开

2005年4月7日,中国站长论坛暨首届中国站长大会在厦门举行。这次大会的举行,让站长这一中国互联网的草根力量正式登堂入室,聚焦于闪光灯下,也让广大互联网用户开始真正了解这一群体。

参与此次站长大会的除了站长这一群体,还有包括政府、行业机构以及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高层,从出席人员的层次可以看出这一届大会的意义。中国站长大会的主要倡导者蔡文胜,他本人就是265网站的创办人。从2005-2007年,由他连续举办了三届站长大会。

参与首届站长大会的站长有一百多名,他们所做的网站几乎都处于Alexa全球排名的前2000。正如当时参会的一位站长在游览游船上如此自豪地说:“如果这条船沉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就会瘫痪。”可以说这是一句调侃,但也符合现状。如果把当时所有中国个人站长所拥有的流量相加,其总和可以占到整个中国互联网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正是如此,使得个人站长成为当时一股不能被忽视的商业力量。

7月20日李开复正式出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Google在7月20日宣布了Google中国区总裁的任命,由李开复担纲,负责Google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撇开微软和Google为李开复而对簿公堂,微软和Google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对中国市场都已窥视已久。2006年4月,Google全球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为“谷歌”,标志着Googl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Google在中国有序地推进其各种服务的本地化,但是水土不服的现象依然存在,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严重。

2007年4月,Google入华后一年,就发生了搜狐指责Google输入法抄袭问题,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用户的讨论。输入法不是Google的拳头产品,搜索才是,但是在中国市场却也遭遇了坎坷。Google搜索内容的简单汉化、搜索体验不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团队。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指责Google涉黄,Google面临来自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双重压力。

2010年3月23日,Google宣布从当天开始停止对Google.cn的网页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的审查过滤,访问Google.cn的用户将会被自动重定向到Google .hk。

虽然Google是一家优秀的国际公司,搜索服务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长期持在第二位,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和自身产品业务的欠缺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8月5日百度赴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北京时间8月5日的23:40,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中一小群中国人欢呼的声音和雀跃的身影深深吸引着大洋彼岸的一大群中国人的关注,因为百度上市了。

百度的成功上市和首日表现验证了“互联网没有永远的老大”的定律。继盛大网络在一年前创造了市值顶峰之后,百度又将这一顶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百度当日以66美元开盘,报收于122.54美元,大涨353.85%,市值达到39.58亿美元。股市的大涨让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身价水涨船高,接近10亿美元。

被誉为“中国的Google”的百度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也是全球十大网站之一,并位居全球中文网站TOP3。虽然百度在技术上、品牌上都不如Google,但是在本土化方面的精耕细作使得百度能够高速成长。投资者喜欢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喜欢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新星。

百度的上市丰富了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的阵营。从媒体、门户到游戏,再到搜索引擎,算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的第四个资本里程碑。凭借着“一夜暴富”,百度由此直接进人了中国互联网第一阵营。

8月11日Yahoo!10亿美元换购阿里巴巴40%股份交易落锤

Yahoo!换购阿里巴巴40%股份,或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这一当时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并”在2005年8月11日正式落锤。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得到Yahoo!10亿美元投资与Yahoo!品牌在中国无限期使用权;同时,Yahoo!取得阿里巴巴40%股份,拥有35%的投票权。整合后的雅虎中国由阿里巴巴负责运营和管理,马云自己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

阿里巴巴倾其所能要吞下雅虎中国,Yahoo!花费巨资入股阿里巴巴,两者也都各自“心怀鬼胎”。

就在这“第一并”的前一周,百度上市了;前三周,李开复出任了Google中国区总裁。显而易见,搜索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马云就是要借助Yahoo!搜索与自己的电子商务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与eBay和Amazon的直面较量。

Yahoo!也有自己的野心。“得搜索者得天下,得中国者得天下”,在这样的信条下,Yahoo!选择了阿里巴巴。要打开中国市场,还必须依靠本土派,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是最强的本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