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综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席卷亚洲各国。恶劣的宏观大环境没有阻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步伐。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热潮逐渐涌动,商业企业、用户稳步增加,到1997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62万人。在这一年,网易创立,开始运营电子邮件等业务,搜狐前身爱特信开通ITC中国工商网络,四通利方等一批中文论坛开通。四大互联网络的互通,使国内网络用户实现直接的通信沟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创办,使最先触网的一批网民开始驰骋于互联网,上人民网看新闻,去四通利方论坛聊天,去爱特信查询商业信息渐成为一种习惯,上网冲浪成为一种流行。城市里的网络发烧友们自称网虫,把E-mail电子邮件昵称为“伊妹儿”,Java技术取名“娇娃”,上网使用的调制解调器Modem演绎成“猫”。据当年的一项统计,“上网”一词成为仅次于“97回归”的年度流行词。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1997年3月,IBM在ChinaByte 上投放了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互联网最重要的商业模式——网络广告出现。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应运而生,商业机构、产业组织纷纷触网,传递商业信息,利用互联网络开创全新的经营手段,网络经济的雏形萌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管理服务实现接轨。
2月,国务院信息办组织举办“数字化信息革命报告会”,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启蒙第一课,尼葛洛庞帝第一次正式访华,无论对于政府、商业,还是公众各层面,都唤醒了互联网意识的崛起。即早期的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络的互联互通后,完成了与国际互联网思想的第一次接轨。
这一年中,网民的狂欢与热情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主场迎战卡塔尔队这一场出线关键大战中达到了顶峰。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迅速传播,并蔓延至众多传统报纸竞相转载,也是全社会意识到互联网不仅仅为我们带来的是新鲜的上网冲浪的娱乐体验,还能够连接人与人,产生全社会情感共鸣。
核心事件
-
1月1日人民网开通
-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开通。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内容包括所出版的系列报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东版、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环球时报、新闻战线、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地、时代潮以及证券时报等。到1997年11月底,网络版访问人次超过4000万次,每天平均访问人次达到40万左右。由于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内外广告客户开始登门,网络版1997年广告收入已突破30万元。人民日报网络版是编委会下属的局级部门,编制设定为40人,这在国内上网报刊社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旗下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人大新闻、中国政府新闻、中国政协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妇联新闻、中国科协新闻等栏目形成矩阵板块,是发布国家重要新闻、权威解读政策法规和沟通人民群众的重要网络传播平台。人民网发展十几年来,始终立足于搭建政府与大众沟通桥梁,在新闻门户网站中最早开通时政论坛“强国论坛”,建设全国第一个言论频道“观点频道”,设立从部委到县区全覆盖的“部委领导留言板”、“地方领导留言板”2200多个,是官民沟通、传递民意的重要网络互动平台。
-
2月28日国务院信息办组织“数字化信息革命报告会”
-
1997年2月28日,国务院信息办组织举办“数字化信息革命报告会”,邀请多名未来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访华并做报告,各部门、有关研究机构、大学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尼葛洛庞帝曾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其著作《数字化生存》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数字化热潮。此次访华,尼葛洛庞帝出席了一场以信息革命为主题的报告会,发表了“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对未来信息革命、信息化的预测与理解。尼葛洛庞帝与国内十几个未来学家、IT专家、政府官员、学术研究机构就未来的数字电视、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政府如何推动信息化等话题展开了对话。此次报告会是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出席嘉宾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会议邀请到8个部长级官员,以及数百位官员出席。会议现场由时为尼葛洛庞帝学生的张朝阳亲自担任翻译。通过这次报告会,产生了数字化冲击波,数字化、信息化更加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尼葛洛庞帝这次访华演讲也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启蒙的第一课,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方针、商业化进程、公众意识的崛起、国内互联网思想成形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
-
1996年底,为了满足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启借鉴国际通行的由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运行管理域名系统的模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始酝酿筹备。1997年5月27日,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1997年6月3日,受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正式组建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重要的职责为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和域名根服务器运行机构,负责运行和管理国家顶级域名.CN、中文域名系统。同时,负责开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等互联网络统计调查工作;与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业务协调与合作。成立当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域名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确立。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之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持续进行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成为描绘中国互联网络宏观发展状况的最权威数据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管理服务实现接轨,互联网络的运行、管理迈入了有序和规范的发展轨道。
-
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与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实现了互连互通
-
自1994年以来,我国先后建成了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四个互联网络。1997年10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与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实现了互连互通。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为非盈利、公益性的网络,主要为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ET)是由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的向全国公众开放的中国公用Internet。CHINANET自1995年建成,截至1997年9月,全国的用户数已达15万户,网络规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是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支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计算机互连网络。1994年开始建设,是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之一。1997年9月,CERNET已连接了270多个接入网络,分布于我国大陆近70个城市,有近5万台计算机入网,CERNET每天的用户超过15万人。CERNET的建设对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推动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互连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金桥信息网(GMINAGBN)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由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管理,面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通信和信息服务。
四大互联网络分别服务于科技、商业与教育科研领域。四大互联网络的互通,使国内网络用户实现直接的通信沟通,促进了科技、教育、商业应用的信息互通,加快了将互联网络建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步伐。
-
11月2日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发表
-
1998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在大连金州体育场上演,在1997年10月31日,中国队主场迎战卡塔尔队这一场关乎中国队出线的关键大战中,中国队以2: 3败北,最终中国队以3胜2平3负的战绩名列小组第三,未能冲入1998年世界杯决赛圈。而网络上的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应景之帖令众多球迷唏嘘不已。11月2日凌晨时分,老榕将一篇描写自己与儿子看球感想的文章发到了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上。当时,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日访问量不超过一万次,由于技术原因,仅可以保存300个帖子,网民的留言更是寥寥数笔。意想不到的是,《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贴出短短48小时后,点击量就超过两万,创下当时历史纪录。文中的真挚情感与朴素的文字引起中文网民的强烈共鸣,该文章通过其他网民的转贴与分享,几乎传遍了所有中文网站,堪称当年中国互联网最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两周后,《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被《南方周末》全文刊登。其中“编者按”是这样描述的:一周时间里,《南方周末》的邮箱里就接收了60多封读者来信,要求转载此文。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新浪之道》中如此回忆,此事使人们第一次感到论坛的力量和影响。老榕自己也曾经感慨过,在1997年之前,没人想过一个人会因为一篇帖子而“一举成名天下知”。1999年,原名王峻涛的老榕创办了电子商务网站8848,被誉为“电子商务第一人”。但是,老榕这一中国知名网民的身份也一直印在网民心中。
-
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
-
1997年,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等一批互联网门户的前身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面向大众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迎来了互联网商业化元年。1997年6月,年仅26岁的丁磊创办了网易公司,并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虚拟社区等诸多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引导大众体验多样化的上网服务。丁磊用50万元人民币注册的网易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网站。
1997 年1月,张朝阳创立的爱特信公司推出面向最终网民,为网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站“中国工商网”。通过竞标,获得了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169”北京信息港下一年整体内容设计和发展的任务。一举成为中国主干网(163)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当时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为两年后的新浪网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ChinaByte、猫扑等一批网站相继诞生,ChinaByte还赢得了IBM投放的第一个网络广告。中国互联网正式以商业化运作的形式为网民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
-
1997年《网络文化丛书》编著完成
-
1997年,由郭良担任主编,《网络文化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的作者集合了当时第一批接触网络的中国学者,包括郭良、姜奇平、吴伯凡、胡泳、王俊秀等。所有作者本身的学术背景都不是计算机科学,《网络文化丛书》用互联网的技术人员从未有过的角度来探讨技术,用哲学家从未有过的角度来探讨人性,给普通人理解互联网带来启示。
丛书共由7卷本组成。《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回顾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以及针对人们关注的有关互联网的问题进行讨论。作者郭良认为预测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考察它的历史。“温故而知新”,只有了解互联网的起源,才可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互联网的今天,才有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基础,《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对未来信息社会时代,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的改变进行了深思;《资本家风暴》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思想碰撞为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归纳了中国从工业现代化走向信息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交锋,《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从各个角度论述了面对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到来,网络对大众传媒的革命影响;《21世纪网络生存术》构想了网络经济模式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对文明观念与伦理思想展开了大讨论;《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对黑客这一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产物进行了本质的剖析;《生活在网络中》描述了人类如何改变精神生活方式以及女性文化将面临哪些挑战;《落网——一个人在网上的经历》谱写了一个普通网民的上网心路。
《网络文化丛书》用网络的方式讨论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思考网络,是我国数字化思想家们在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大背景下,为人们剖析解读当时互联网的重磅之作,给国人带来了独立的数字化启蒙思想,奠定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的基础。